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,熄燈。

親愛的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社群朋友們,大家好!

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自2009年3月18日開張至今,近滿九年,這九年的時間裡約有一半我們還能在最初的理想中慘淡經營,另一半的時間因部落工個人的疏於推動,使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逐漸變成僅作為訊息傳布的場合,許多朋友其實並不知道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原有個部落格以及我們創建時的理想。時至今日,已有許多相類的網站或社群成立,這對於整個藝術/藝術史社群來說是令人高興的,畢竟只有越多人願意討論藝術/藝術史,藝術/藝術史才會存在於我們的日常。考慮目前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的經營現狀與當初建立網站的初衷已相距甚遠,我們決定在2017年3月1日劃下句點。

這九年的時間裡,很感謝曾經為我們寫稿、經常為我們提供訊息的四方友人,未來也請各位多多支持藝術社群的相關網站,讓這個社群中的種種意見與想法能夠盡量被討論、擴散。2017年3月1日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的Facebook 社團(2012年7月17日開設)將正式關閉,但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位於wordpress的網站因登載許多朋友的文章及DB資訊將會續存,不再更新。

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由衷感謝社群成員這九年來的支持與鼓勵,未來,我們仍要一起向前邁進。最後我想張貼一段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的宗旨來與大家道別,希望大家能夠瞭解我們的初衷。

‧談藝錄/ArtDialogue要做什麼? 我們都關心藝術文化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偏偏報章上談論這方面的內容,越來越不容易看見,這讓關心藝術的我們都感到有些寂寞。掛在牆上的水墨畫、站在街道上的裝置藝術、以及藝術史中所談論的那些,都很寂寞。因此我們希望開闢一個討論的園地,讓大家在嚴謹的學術表達之外,能夠以不拘泥格式的方式,自由交換我們的意見、分享各自的觀點。所以我們有了談藝錄/ArtDialogue。

https://artdialog.wordpress.com/

大家再會!

部落工 敬上

 


***由於臉書的社團關閉必須刪除所有成員之後才能關站,為方便作業,煩請各位朋友即日起自行退出「談藝錄/ArtDialogue」的臉書社團。3月1日後尚未退出者,將由部落工一一刪除。敬請各位諒解,感謝您的協助!

藝術史論文分享 02

大家好!

這是【談藝錄/ArtDialogue】所分享的藝術史論文全文。本文已經作者授權刊載,歡迎下載閱讀,並請按照學術規範使用。感謝您的配合!

石守謙,〈浪蕩之風——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〉,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》1(1994.3),頁39-61。

下載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ziuhreNkf5QbXUxejJoQk1RQlE/view?usp=sharing

 

藝術史論文分享 01

大家好!

這是【談藝錄/ArtDialogue】首次分享的藝術史論文全文,已經過作者授權刊載。歡迎下載閱讀,並請按照學術規範使用。感謝您!

石守謙,〈名山奇勝之旅與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山水畫的現代轉化〉,收入蘇碩斌主編,《旅行的視線——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》(臺北: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,2012),頁13-67。

下載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0BziuhreNkf5QQkNXYlhIWGcxQ00&authuser=0

 

 

【談藝錄/ArtDialogue】六歲生日快樂!

親愛的同好們,大家好!

【談藝錄/ArtDialogue】部落格,於2009年3月18日始設置於WordPress平臺(https://artdialog.wordpress.com/),我們的內容包含來自各方朋友所撰寫的「作品意見」、「展覽、演講、見學分享」、「讀書心得」、「文化雜感」等四類文章分享及「轉載文」、「DB分享」兩個專欄。之後,於2012年7月17日我們又在FACEBOOK上設置訊息分享區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149804035156818/?ref=bookmarks)。截至今年3月,我們就要進入第七個年頭了。

值此之際,我們決定在【談藝錄/ArtDialogue】滿六周年時,於豆瓣網開設一個分站( http://www.douban.com/people/ArtDialogue/ ),來與大家分享臺灣學界的藝術史論文。

來日方長,除感謝您一直以來對談藝錄的支持,也希望您繼續給與我們鼓勵!

【談藝錄/ArtDialogue】,六歲生日快樂!

部落工敬上

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

周休二日(中國稱「雙休日制」)迄2001年在國內實施普遍後,數十年來,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大多數人從事休閒的面貌與規律。周末來臨前的星期五,接近傍晚,伴隨下班時間日趨逼近,步步為整座城市注滿了騷動不安的氣息。

如何在萬民生息的一張一弛間,引導其規律地釋放,向為政府創造周休二日,同時又插手周休二日,引導市民休閒的理由之一。每逢周末,氣象新聞總是不吝播送各風景區的天氣預報,屏幕邊緣同時出探的一行行走馬燈,又預告了各項大型活動舉辦的時地,彷彿周末一時化作供觀眾填滿各類休閒的首選。但往往很少人願意思考,既然周末決定了休閒的面貌與規律;各家受政府管制的媒體,藉由資訊之收發,又強化了周末作為休閒首選的印象。舉目一片周休二日的籠罩下,回首過去的時空之中,是否存在一種較原始性的休閒活動,不為徹底實施的周休二日所左右?那麼,當我們一旦抓準了周休二日浮現的日期,自然便能捕捉到那消失的部分,本文正是偵測休閒活動的一項嘗試!

首先我們將藉由討論四幅成立於南宋的風景人物畫——《山水四景》,一探傳統中國以世家子弟為中心的休閒活動,並結合參觀《山水四景》的博物館經驗,指出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的特色所在。

繼續閱讀